人工智能技术网

西湖云创集团 产城“融”出发展新活力

云创,是杭州市西湖区的支柱产业。西湖区正以云创、科创、文创“三创”融合,加速孕育新质生产力。

云创,也是西湖区最年轻国企的名字。这家诞生于西湖区“1+6+N”国企改革浪潮中的新锐力量,自成立起便将赋能产业发展刻入基因。

两载耕耘,西湖云创集团(以下简称“西湖云创”)恰好踏准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步点。面对“如何增强核心功能、锻造核心竞争力”这一新时代国企必答题,西湖云创以创新实践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成立半年,西湖云创便获得AA+级主体信用评级;成立两年,西湖大学三期项目完工;如今,西湖云创资产总额达259.46亿元,较成立之初增长110.69%,今年产业园区运营空间将突破100万平方米临界点,眼下正朝着AAA级、登陆资本市场的新目标阔步前行。

西湖云创主要负责人表示:“两周年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作为西湖区‘两高两区’建设的生力军,我们将以‘区域一流的产城融合运营商’为定位,深耕产业园区、城市建设、空间开发三大主业,切实发挥国有企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战略支撑作用,为西湖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空间价值重构

赋能区域跃升发展

产业要发展,空间是活力之源。

今年西湖区新春第一会提出,“要加快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空天信息三大新制造业规模发展,推动二产比重再上新台阶。”随着新一轮“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西湖区正突破空间资源约束,在29平方公里新增空间内实现土地资源的时序性开发。其中,西湖云创肩负着全区工业用地开发重任。

“云创人”的办公室,找不到一片雪白的墙,放眼望去尽是彩色规划图。“这不仅是规划图,更是作战图。两年间,西湖云创累计收储经营性用地37宗共计1555亩,为全区产业招引提供空间支撑。我们前瞻性进行土地储备,构建‘地等项目’保障机制。”西湖云创相关负责人指着规划图上的梯形地块说道,“这块地我们刚收储,项目就来了,从收储到挂牌出让,只花了1个半月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企业等待时间,这是土地资源与招商需求精准匹配的结果。”

新时代国企的核心竞争力,正从空间开发向构建产业生态跃升。作为西湖区唯一规模运营产业园区的国企,西湖云创“手握”的空间资源无疑是可观的:运营32个园区共计78.07万平方米;随着未来生命科学园、富信园区等上线,将扩至44个园区共计169.27万平方米。西湖云创已具备跻身全国产业园区运营商百强阵营的实力。

如何重构空间价值,赋能产业发展?西湖云创锚定西湖区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空天地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我们对标苏高新等国内顶尖产业园区运营商,成立产业服务子公司,以市场化机制打造标杆产业园区。” 西湖云创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和专业运营团队合作时,探索产业导向型佣金制度,将招商激励与企业“是否国高企、是否专精特新,是否符合主导产业”挂钩,在准入端要求运营商“带基金、带项目”,以精准筛选机制推动产业质态跃升。

这正是新时代国企发展模式之变。从以往传统资产经营的模式,转向“新型园区运营商”模式,西湖云创正以产业培育者的思维加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城市未来同频共振。两年间,五八智能、云深处、精导智能等127家优质企业正在产业园区中拔节生长,为区域经济发展孕育新动能。

成果加速转化

激活未来产业势能

每一方土地都跃动着科技创新的脉搏,每一寸空间都积蓄着发展的势能。

项目从哪里来?“从0到1,从1再到100”。西湖云创积极响应西湖区打造成果转化首选地的目标,助力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在全区形成“3+1”合作模式——北接西湖大学、浙江大学共建成果转化基地、紫金实验室,南联国科大杭高院打造成果转化基地;此外携手深圳力合共建西湖云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基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原始创新具有未知性,要识别优质项目需练就“火眼金睛”。西湖云创先行先试,以机制变革构建成果发现和预见机制。围绕着“3+1”基地,出台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规范项目征集、筛选、评审及立项全流程;引入名校教授及行业专家组建评审会,从市场潜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及团队实力等维度严格把关,确保优质项目脱颖而出、加速落地。

培育新质生产力,需加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国企如何靶向发力?机制变革外,还有模式创新。西湖云创探索“国企+高校”合资公司机制,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今年8月底,国科大实验动物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即将投入使用,这正是合资公司孵出的一颗“金蛋”。未来,60余个科研团队将在这里碰撞出创新火花。

机制变革与模式创新并举,正有效提升西湖云创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识别力、孵化力与引领力。西湖云创“陪伴”着西湖维泰、图谱光电等优质企业共同成长,共计54个优质成果项目正在孵化、裂变,预计产值近40亿元。

项目从孵化中来,也要从招引中来。西湖云创“走出去+市场化”破局传统招商,创新低成本高效能的招引新模式。今年5月起,西湖云创在北京、上海、深圳布设“招商前哨站”,深度嫁接当地运营商的市场化基因。此举打通了一线城市的信息脉络,更将优质企业的备选“分母”做得更实。仅运行两个月,已有20余家优质企业纳入招引储备库。

北强、南启。两年间,西湖云创支撑着云栖、云谷两大制造业平台加速蜕变,一个个新质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比如空天地海,西湖云创建设的3D打印卫星工厂全力推进,将改写卫星制造行业规则;又如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浙江分中心,由西湖云创联合第三方共同运营,预计年底精彩亮相;再如生命健康,由西湖云创建设的未来生命科学园将实现“西湖区位置最佳、专业度最高、配套最全”,其中数辰、智辰板块今年竣工,已有5家生物医药标杆企业意向入驻。

探索产城融合

重塑主城区新封面

上海张江科学城、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苏州工业园区等知名新城,正在“产城融合”命题下展开多元实践。

在杭州的产业新城,西湖云创正重塑主城区新封面。俯瞰云谷板块,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6月,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全面建成;7月,蓬驾桥路、西园五路等6条道路开工,构建起区域发展的“骨骼系统”。

“此前,我们在‘稻田’里办公。如今‘稻田’里长出了CBD。”在云谷工作的一位白领说。西湖云创深刻把握“产业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发展逻辑,在生产、生活、生态的协同发展中,推动云谷板块从产业园区向现代化新城蜕变。

以云谷绿芯公园为例,这块1000亩的绿地,是西湖区的主动“留白”。在西湖云创的规划、建设中,公园不仅保留生态基底,更通过慢行系统、商业集群等配套,打造“生态+功能”的复合型空间。特色茶饮、创意书店等首店品牌的入驻,正为该区域注入烟火气与民生温度。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西湖云创以战略眼光布局城市发展轴线。荆大线这条“黄金轴线”串联起的地铁站点、绿芯公园的商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将成为云谷板块的发展动脉。将来轴线周边将集聚起首店、首发等新经济业态,孕育新消费新动能。

以云谷绿芯公园为点,以荆大线的消费布局为线,再以整个产业板块的城市更新为面。这种点、线、面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正彰显着西湖云创在城市运营、产城融合的系统思维和长远谋篇。

高楼的玻璃幕墙勾勒出创新天际线,纵横的路网拉开城市框架,城市中的绿意空间承托起生活的诗意。这既是现代化产业新城的生动一面,也是西湖云创以国企的使命担当开展的未来城市发展范式创新实践。

人工智能技术网 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等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1851688011@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首页 > 新质生产力 » 西湖云创集团 产城“融”出发展新活力

感觉不错,很赞哦! ()
分享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