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网

高科技资源跟制造业优势相结合是湾区各城市的发力方向

 999.jpg

松山湖,机器人制造企业的员工在学习机器人操作

  6月12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腾讯AI Lab机器智能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据圈内人士透露,这是从港中大(深圳)罗智泉副校长跟腾讯AI Lab杰出科学家张潼两位老朋友在一次聊天时敲定合作意向开始的。这听起来很有画面感,也恰恰说明了在粤港澳大湾区里科技合作正成为一种常态。

  湾区,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高科技诞生地和科技企业的成长地。粤港澳大湾区的9+2城市里,既拥有广州、香港、深圳这些高科技诞生源泉,又拥有广东“世界工厂”的优势,让高科技资源跟制造业优势相结合,是湾区各城市共同的发力方向。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一项项高科技项目正从象牙塔里走出,如一湾春水在湾区的城市里流动,在这一股活水的滋润中,一个个实验室、科技园等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正在湾区城市里迅速落地成型,一个个如大师级的李泽湘教授、中生代的郑华德博士、新生代的孙立发博士这样的学者正在大湾区的城市间行走,在科研产业化的道路上奋进……

  也许,正如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张克科所言,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打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广州→东莞

  华工博士携高科技落地东莞

  固定人员约160人,获批广东省创业团队1支、东莞市创新团队2支,其中长江学者或国家杰青6人,国家优青1人,硕导和博导约40人……这就是高大上的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创新研究院”),一个充满了华工(华南理工大学)基因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在科研技术转化和产业化落地上,他们的故事很有代表性。

  该研究院重点围绕大健康、新材料、高端智能装备等领域建设创新中心,进行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已投入约1.2亿元启动或筹建了3D打印材料、绿色功能日化产品、生物活性分子开发与应用、高值医用耗材等12个创新中心,累计申请专利150余项,已转化专利成果10余项。

  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郑华德博士告诉记者,“我读完博士后留校,本来做好了教书育人、在象牙塔内潜心搞研究的心理准备,没想到在创新创业的大浪潮下,被推进了研究院,主要是搞研发”。2007年,郑华德自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至今。如今,刚满40岁的郑华德博士对于自己目前从事的创新、创业工作踌躇满志,他用“接地气”这个词来形容研究和研发的区别。

  郑华德博士当前的身份是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的教师,同时是研究院的副院长,负责研究院科研及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东莞市的产业化落地。从研发到孵化器再到人才培养,这个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中不再是常见的高校研究所,而是具备了从项目研发到资金扶持并且最终上市的全套支持。

  “一种低弹性模量钛基颌骨植入体及其制备方法”,这个读起来略微拗口的国家发明专利名称,它的发明人就是郑华德博士。郑华德向记者通俗地解释了这个专利。“是用于颌骨缺损患者的治疗,在当前的治疗使用的修复假体与人体的贴合度不好,容易造成修复失效,而当前申请的这个专利就是解决这个失效的问题。”这个专利是郑华德博士3年来申报的40余项专利的其中一个,其中10项申请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研发项目在东莞顺利落地源于创新研究院里的国家级孵化器。据院长苏秋斌介绍,华工东莞科技企业孵化器在2017年评审通过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注册资金1000万元,由广东华协科技孵化有限公司专业运营,是创新研究院及其下属的全资投资公司。

  据了解,孵化器初步形成了“技术创新中心+创投基金+孵化企业”的创新发展模式。聚焦服务新材料产业,形成“1+N”的一专多优型产业结构。“研究院实验条件比较完备,有多条小试、中试线,还有产业化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加上投资基金和孵化器的支持,我们一些新的想法或者创业项目都很容易就实现落地。”郑华德博士如是说。

  香港→深圳

  港中大同门三博士鹏城创业

  香港科技创新资源丰富,拥有众多著名高校,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有很强的源头创新能力,制造业薄弱且发展受到人工、成本、土地、市场等因素的限制。珠三角地区,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的基础和优势,有一批在国际市场有很强竞争力的企业,又有内地市场作为后盾,拓展潜力巨大。所以两者各有特色,形成了很强的互补性。李坤、孙立发、钟静华三人的创业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

  李坤、孙立发、钟静华三人师出同门,都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师从香港中文大学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系系主任蒙美玲教授。从个人履历上可以看到,师兄妹三人都是从内地名牌大学毕业,然后在香港中文大学读博,也都有海外著名企业工作的经历,孙立发在苹果公司工作,李坤曾在IBM工作,钟静华则是在微软。李坤博士专攻的是人工智能和语言学习方向,是全球首批将深度学习应用到语言学习的学者之一,他的论文荣登2017 IEEE/ACM Transactions封面,拥有5项国内国际专利。孙立发博士专攻的是语音转换,他2016年获得国际顶级会议ICME最佳论文奖,是2018年国际语音转化比赛全球第5名。钟静华博士则专攻声纹识别,2016年国际声纹识别大赛排名15。

  三人成立的声希科技2015年初创于香港,2016年在深圳正式注册。如今他们的办公室选在深圳福田保税区里面的长富金茂大厦,站在大厦的楼顶,就能看到一河之隔的香港。这里属于深港创新特别合作区,他们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办公室租金只是市价的三分之一。如今,声希科技已经初具规模,他们推出了一个纠正用户英语发音的APP,正在打磨语音转换和声纹识别的产品。

  既然已经在香港及海外有学习工作经历,为什么创业还是选择回到了深圳呢?孙立发回答记者这个问题时,给出了两个答案,一个是成本,一个是人才。“我们在香港创业也可以获得数码港的支持,但相比之下,香港的租金成本还是比这边高很多。”孙立发说:“另一方面,深圳这边特别容易找到需要的人才。比如在香港,你想招聘IT工程师这样的职位很难,但在深圳却特别容易得到满足,因为这里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人才。”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科技合作,孙立发非常看好城市之间的科技合作交流。他说:“以香港为例,香港的大学里有很多厉害的技术,都是发了论文之后就不了了之,没有进行产业化。让香港的高科技技术与湾区其他城市的制造业相结合,这条路的前景非常广阔。”

  香港→东莞

  港科大教授建机器人“黄埔军校”

  从香港到深圳,从深圳到东莞,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成功了。他不断带领学生创办高科技企业,并发起成立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打造机器人产业的“黄埔军校”,在国内外机器人行业形成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力。不到4年的时间,松山湖已经聚集了300家机器人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家,成为东莞乃至华南地区机器人产业的重要集聚地,逐步向世界一流的机器人产业基地迈进。

  用三年时间再造一个大疆

  6月初,第17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南方赛区比赛在东莞举行,来自全国34所院校的大学生代表队同场竞技。“机器人泰斗”李泽湘出现在比赛现场,这让参赛学生无比兴奋。当年,李泽湘的学生——大疆创新的汪涛也曾是这个比赛的主力,而如今大疆无人机已经享誉全球。

  李泽湘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他每周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香港,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深圳,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松山湖。不停地参加会议、活动,不停地和各种各样的人讨论,出谋划策,这几年来,他几乎每周都是这样过。他不知疲倦,很享受这样的状态。

  2010年,李泽湘的第一批创新团队来到了松山湖。在广东省政府、东莞市政府以及松山湖管委会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11月26日,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正式揭牌成立。截至2017年底,该基地已有近50个团队在研发,从家用机器人到工业机器人,从核心零部件到集成。

  李泽湘说,再用不到三年的时间,研发团队有望达到100个,届时,下一个“大疆”就有可能会出现——这也是松山湖所盼望的。“再造一个大疆”不仅仅是李泽湘的目标。

  最大化孵化创新创业项目

  作为松山湖机器人基地建设执行团队核心成员,石金博也是李泽湘的学生。2010年她在松山湖创办了东莞市李群自动化有限公司,2013年,李泽湘找到她,透露将主导启动机器人基地建设,并希望她能够出任基地运营公司的总经理时,她没有丝毫犹豫,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创办国际机器人基地是李老师毕生的梦想,我也是这个梦想的受益者。作为李老师众多门生中较早来到松山湖的学生,我很乐意也很幸运能够帮李老师分担基地运营的一些事务。”石金博说,松山湖机器人基地计划十年内打造运动控制与高端装备、工业与服务机器人和高端消费产品等三大企业群,实现产值超1000亿元,税收超100亿元,上市公司超10家的目标。

  几年前,李泽湘就已牵头成立了清水湾创业俱乐部,他针对从内地去香港及世界各地读书的留学人员展开宣讲,向他们推荐机器人产业的机遇和前景,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鼓励他们带着创新项目到基地孵化。李泽湘很愿意帮助他们成功。

  “全国各地都有不少留学生创业园,但里面成功的企业并不多,主要原因就是回国创业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了解国情,导致错失良机。”石金博说,松山湖机器人基地以勇于创新创业的学生为核心,由老师、学校及地方政府共同构建起创新科技产业化生态体系,让创新创业项目能够最大化地见到孵化成效,从而开启了创新创业人才聚集松山湖的新引擎。

  “基地很清楚创新创业需要什么,已经为做最好的创业导师做好准备,但绝不会充当创业团队的保姆。”石金博说,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只有经得起市场惊涛骇浪的考验,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中国的优势是我们的底气”

  如今,松山湖已经聚集了300家机器人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1家,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总数达10家,上市及新三板企业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家;2017年底,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8.48亿元,同比增长46.9%。

  快速崛起背后,是李泽湘等人的努力。他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在中国有很多的资本和基金,多是想挣快钱的。资本和基金们看不懂年轻的科技创业团队,也没有培育这些团队的耐心。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团队从香港、内地、国外各个地方而来,我们为他们提供技术、供应链的支持,还有培训,为他们提供一些天使基金。”

  “所以需要政府和一些有心的资本来帮助年轻人创业做事。帮助他们从一个人,两个人,一个小团队,一步步成长起来。这个过程非常艰难,创业成功率原本就低,硬件创业成功率更低,年轻的大学生创业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生态系统来帮助他们跨过万水千山。”

  “我们更需要有梦想,能动手、敢折腾,甚至瞎折腾都没有关系的年轻人。很遗憾,我们的教育体系没有为这样的年轻人提供空间,为他们在创业、在高度竞争性的产业中铺路。”李泽湘说,“近三年,我们在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投入了很大精力创办机器人学院,希望找出一条新的人才培养道路。只有这条路走通了我们才能够抓住新的一波产业革命,才能不断打造出知名的、世界级的品牌。”

  而对未来,李泽湘充满信心,“粤港澳大湾区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制造体系,以前这个制造体系是为西方的品牌服务的,今天它为中国的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舞台。中国未来优势巨大,这是我们的底气。”

人工智能技术网 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等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1851688011@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首页 > 新闻 » 高科技资源跟制造业优势相结合是湾区各城市的发力方向

()
分享到: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