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信息网

京保教育:孩子拒绝沟通,究竟谁之过?

曾有一个小女孩,每次洗澡的时候,妈妈因为怕她感冒,都会把洗澡水弄得很烫。虽然每次她都用手试过了,觉得不会太烫了,才会将女儿放进去。但每次女儿都跟她抱怨,这水实在太烫了,烫得她对洗澡这件事都觉得抗拒了。
然而,妈妈并不以为然,她说:“每次我都试过了,不可能烫的,你就是不听话!”
妈妈并不知道,成年人的手对水温的敏感程度,远远不如小孩子娇嫩的皮肤。尽管每次她都用手试过水温,但不会烫到她手的水温,却会让孩子觉得难受,甚至,可能会造成孩子出现烫伤或是别的问题,更容易让孩子形成对水、洗澡等事物的心理障碍。
终于有一次,当女儿不情不愿地进入澡盆的时候,却发现这次洗澡水格外烫,难以忍受的小女孩不禁嚎啕大哭起来。妈妈很意外,问她哭什么,她说水太烫了。
母亲仍然不以为然,很有些不耐烦地说:“就这么点儿小事儿,哭什么哭!”话虽这么说,母亲还是给洗澡水兑入了一些冷水,水温马上降了下来。
母亲仍然觉得,水温不是什么大事,为这么点小事没必要哭。然而她完全没意识到,对于她来说这当然是小事,可是对孩子来说,这就是大事。因为,对孩子来说,和父母有关的事情都是大事,尤其是自己改变不了,只有父母能改变的事情。
比如吃饭遇到不爱吃的菜,对孩子来说就是大事。因为这种事情孩子无法改变,饭桌上吃到什么菜,是父母才能做决定的事情。比如穿不穿秋裤,对孩子来说就是大事。因为决定孩子穿不穿秋裤,往往不是天气冷不冷,而是父母觉得天气冷不冷。
当孩子为这些事情,和父母沟通的时候,比如提出不同意见,父母通常会有两种反应,一种就是“你反了天了翅膀硬了我的话你都不听了”然后就是一顿呵斥,或者就是“我是为你好我觉得你冷了你就一定冷我觉得你爱吃你就必须爱吃”然后置若罔闻。
无论是哪种,都是父母忽视孩子的意见,拒绝孩子的沟通需求。其过程,就和这个小女孩对洗澡水温的意见和母亲寻求沟通一样,孩子反复要求沟通,但母亲却一次次拒绝,造成亲子之间沟通渠道不畅。结果就是孩子哭了,哭着提出诉求。
母亲的反应是什么?就是“就这么点小事你哭什么”这样的轻视态度,也就是说,当孩子的沟通需求已经出现哭泣这种情绪化表达的时候,母亲仍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对孩子来说其实就是大事,她太过忽视了,反而认为是孩子有问题。
更重要的是,因为孩子哭了,所以她才对问题有所重视,并作出了改变。这种行为会给孩子传达一种什么信息?孩子会意识到,我正常表达诉求、要求沟通是没有用的,必须结合情绪化的表达。
换句话说,正常提要求没用,必须哭必须闹,这样母亲才会有回应,这不就是“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吗?当这种认知在孩子的意识中扎根,会出现什么结果,显而易见。
另一方面,孩子很多需求即使“会哭”也不会得到满足,但父母又不愿意,或不屑于对孩子解释,就会让孩子产生被针对的感觉,认为父母不爱自己。这也是一种沟通缺失,原因在于父母的不作为。
或者,父母可能会用谎言欺骗孩子,比如“你不要哭了明天就给你买”或是类似的话,哄得孩子暂时不哭了,似乎就万事大吉了,之前哄孩子时候的承诺转头就忘。
这样的行为会大大损害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信用,孩子不信任父母了,自然也不会再愿意和父母沟通。
此外,持续性否定,也是孩子拒绝沟通的原因之一。
比如,孩子自己选的衣服,父母就是不给买;
孩子自己攒零花钱,买了个好看的小本子,在父母面前炫耀的时候,父母第一反应却是:“你哪儿来的钱?”
或者,贬损孩子的审美;
又比如,否定孩子重视的朋友……
这些,在父母心中往往都是转头就忘的小事,但对孩子来说,都是大事。
孩子的世界其实很简单,父母就是孩子的全部世界了。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但其实,孩子对父母的爱和信任更是与生俱来的。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一点点丧失,甚至爱也会慢慢消失,这都是为什么?
所以,当父母在抱怨“孩子拒绝沟通”的时候,他们是不是真的认真想过原因?
作为父母,不要总是忽视孩子的意见,不要等孩子成为“会哭的孩子”才记得给糖,更不要否定孩子的兴趣和乐趣,借此树立自己的权威。
这些行为,都是让孩子渐渐关闭和父母的沟通通道的原因。

其实,真正拒绝沟通的,从来都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人工智能信息网 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等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1851688011@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首页 > 新质生产力 > AI大模型 » 京保教育:孩子拒绝沟通,究竟谁之过?

感觉不错,很赞哦! ()
分享到: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