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青人才工作不断传来好消息 :西青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瑞能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侯立军、威尔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军祥、法莫西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田东奎3人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同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苗淑杰入选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截至目前,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1.07万人,集聚两院院士等高层次领军人才超过100人。
这是西青人才工作的缩影。近年来,全区围绕抓发展就要抓人才、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重点在坚持更高站位、推出更实政策、搭建更优平台、营造更好环境方面持续用力,加快构建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格局,着力打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的事业港湾、生活港湾、心灵港湾。
谋篇布局 强化精准揽才
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是西青以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诠释。近几年来,汽车配套、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发展迅猛,109个高端产业项目聚集。在这些项目布局中,由高精尖人才领导的新能源材料和绿色环保产业中的领军企业遍地开花。
2016年1月1号,我国取消了重大技术装备进口耐磨板双免政策。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国产的耐磨钢产品已打破垄断,形成进口取代并超越能力。而推动这项政策实施的关键企业,就是坐落于西青区大寺镇的天津威尔朗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以先进的耐磨材料技术进行成果转化,整合大型国有企业生产装备资源,打破国际垄断、替代进口产品,使国内新型耐磨材料技术跨入世界先进之列。
“这一刻,我等了十年。”公司董事长王军祥曾这样感慨。他告诉记者,在治金产品中,耐磨钢是一种高端的特殊钢材,产品附加值高,但是技术门槛很高,工艺复杂。中高端耐磨板市场,长期以来被瑞典、德国和日本等国的少数企业所垄断。
2010年,王军祥在西青成立了威尔朗科技有限公司。王军祥告诉记者,西青高端制造业的定位深深吸引了他。十年来,西青区的各项人才政策,使企业在揽才选才上获得了极大的活力。公司先后组建了由1位博士后、10余位博士、硕士和从业数十年的高工为主导的研发梯队,与中国矿业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是中国矿业大学董事单位、耐磨材料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和试验基地,与宝钢研究院、钢铁研究总院、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密切合作,拥有先进的材料科学研究仪器、检测装备和中试基地。
威尔朗科技采用现代化的生产工艺,依托人才、品牌、规模之优势,开发出具有强度高、韧性好、耐磨性能优异的超硬复相耐磨金属、强韧双相耐磨金属、多元增韧耐磨陶瓷等系列新材料,其耐磨性能比现使用的高锰钢、低合金钢和高铬铸铁等高2至10倍。与宝钢联合开发的系列BTW钢是工程领域内最优异的耐磨热轧钢板,整体技术为国际领先水平,已成功应用于煤炭、矿山、电力、工程机械和清淤挖沙等行业。
近年来,西青人才新政频出,不拘一格揽英才。为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工作积极性,区有关部门加大与欧美同学会、中国旅美科技协会等海外人才协会、留学生组织、驻外机构的对接合作,在美国、德国、日本建成3家海外引才联络站,聘请“引才大使”,设立西青“引才伯乐奖”,多管齐下汇聚国际国内人才资源;主动出击精准对接大院名校,赴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进行对接交流。大力开展“才聚西青·智创未来”系列引才活动,举办了东三省高层次人才交流会、津洽会·百名博士西青行等专场人才对接活动;特别是强化对创新创业支持,大力实施“113”英才计划,对引进创新创业领军团队最高给予3000万元经费资助,计划实施3年来,已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130个,其中领军团队36个,领军人才70人,急需紧缺人才565人。
聚焦产业 增强留才“磁场”
人才能不能留得下,取决于一个地方“发展容器”的大小。哪里有需求、哪里有空间、哪里效率高,人才就会往哪里流。
2008年,从大学毕业的田东奎,在西青区李七庄街注册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这一干,就是十一年。十一年来,公司从初创型企业已经逐渐成长为集医药原料及中间体的研发、生产和出口贸易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截至目前,天津法莫西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已经申报自主研发专利150余项,被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天津市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为什么会选择在西青安家、落户并发展壮大?田东奎告诉记者,早在“十二五”时期,他就享受到了《西青区关于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的规定(试行)》等“1+6”人才政策红利,公司也是由此开始起步壮大的。当时,公司作为西青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项目实施单位,由于承担市级以上科研课题,获得了区人才政策3万元科研经费资助,恰恰是这3万元,解决了公司的燃眉之急,公司当时研发的创新药成为了后来的拳头产品。
随着公司的逐步壮大,公司新成立的研发实验室和生产车间逐步分离,其中研发实验室仍旧在西青安家落户,生产车间迁移至滨海新区。田东奎告诉记者:“西青,是我梦开始的地方。我热爱这片土地,无论公司怎样发展壮大,都不会离开西青,企业注册在西青,纳税在西青,人才也留在西青。”这两年,新出台的“人才新政25条”“113”英才计划等相应的扶植政策,为公司发展锦上添花。下一步,公司打算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进一步扩大规模。西青丰富的人才工作的新载体,使田东奎更加坚定了在西青发展的信心。
既有引才的源头活水,又有留才的细水长流。在西青,像田东奎这样逐步壮大的高新技术企业不胜枚举。这两年,西青在留才方面认真落实“津八条”,加大企业家培养力度,制定《西青区进一步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西青区新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奖励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措施,打造特色人才选育平台。在“海河英才”行动计划中,为62名企业急需型人才办理了落户手续。其中,新增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天津市企业家队伍建设“111”工程“杰出企业家”1人,“新型企业家”14人,“优秀企业家”278人;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5人;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3个,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3个,“企业人才智力合作项目”4个,“区人才发展项目”1个;获得“海河英才”行动计划“高端人才创业启动”等专项资助13人;入选天津市“千企万人”支持计划企业9家,入选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政策助力 优化育才机制
有效激活人才“第一资源”,人才政策至关重要。各地人才政策各有优势,西青在人才工作中彰显“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
近年来,全区加快实施西青“人才新政25条”。2018年,西青探索“互联网+人才”模式,构建以公众号、客户端、云平台为核心的“三位一体”西青创新创业智慧平台。健全区、街镇、用人单位三级人才服务网络,面向全市公开招聘人才服务专员,落实人才专员月例会制度,定期开展培训交流,进一步提高人才服务专员专业化水平和“安专迷”精神。
激发人才优势、释放人才红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2019年,西青人才工作着眼“三个用力”:一是要在靶向精准引才育才上用心用力。紧紧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瞄准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引进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二是要在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上用心用力。围绕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113”英才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大力引进培育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湿地”。三是要在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上用心用力。通过学习研讨、国情研修、典型宣传等多种形式,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实现增人数和得人心的有机统一。对人才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人工智能技术网 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等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1851688011@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首页 > 新闻 » 聚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天津市西青区人才工作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