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网

湖州渔业创新走上科学养殖之路 养鱼用上机器人 稻田有了新住客

近日,走进位于湖州市南浔区的浙江东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地,100多个大圆桶整齐排列。这些看似普通的大圆桶,实则内有乾坤。“鱼儿们告别鱼塘,游进了带‘抽水马桶’的别墅。”基地负责人吴华东神秘地说。

原来,每个桶里都有一套智能蜂窝池养殖系统,增氧盘不停吐着泡泡,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恒温机稳稳把控水温。桶下的集中排污装置,不仅能像抽水马桶一样把鱼食残渣、粪便等收集到集污口定时排出,还能将养殖尾水净化后送回桶内,实现循环利用。就连干湿分离后的鱼粪,也成了周边1200亩水田的有机肥。

湖州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水产养殖基地之一,每年供应市场的罗氏沼虾苗占全国六成、鲌鱼苗占四成、加州鲈鱼苗占两成。可老渔民都知道,传统养殖的尾水一直令人困扰。“所以这些年我们攒着劲搞设施渔业,陆基循环水养鱼就是破题的关键。”湖州市农业农村局渔业畜牧处处长吴昊说。

而在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的浙江运弘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科技范十足的工厂化养鱼革命正在进行。

养了半辈子鱼的李小斌,最近总对着机器人感叹,“以前做梦都没想过,养鱼可以这么省心!”他走进车间,把饵料倒进机器人的“肚子”后,机器人就按既定轨道穿梭,给每个鱼池精准投喂并巡检打卡。李小斌只需坐在监控室,各个鱼池的情况,大屏幕上一目了然。

这里的鱼池是移动式的长方形“格子间”,每立方水一年能产出四五十公斤鱼,是传统鱼塘的几十倍。更厉害的是,内外双循环的污水处理系统,让尾水通过十多道“关卡”过滤分解,干干净净排放。

这些企业的创新探索,正是湖州渔业逐绿而行的缩影。目前,湖州全市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规模达35万立方米,稳居全省第一。

除了向科技要生产力,在湖州市长兴县的稻田里,还藏着另一种智慧。

长兴县是浙江省首批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县。最近,长兴县和平镇的稻蛙共生基地正迎来丰收,“蛙司令”吴传意搞化工出身,十多年前一头扎进田里,研究黑斑蛙养殖,琢磨出了“稻蛙共生”的好方法。

在这套共生系统中,稻田为蛙提供生存繁衍的天然空间,而蛙的存在可以吃掉田里的害虫,降低农药使用量。蛙的粪便是稻田天然有机肥,而秸秆发酵后能当蛙饲料。这种模式从根本上减少了农业生产对生态的破坏,让产量与生态实现双赢。

如今,这里一亩水田能收1200斤黑斑蛙、600斤稻米,年亩均产值21000元,是传统种植水稻的十倍。这种模式还推广到了南浔、杭州,建立的5000多亩稻蛙共富基地,让种养殖户一年多赚5000多万元。

从鱼塘里“卖渔获”,到生态里“挖金子”,20年来,湖州渔业完成了“靠水吃水”到“治水兴水”的转型。2024年,湖州全市渔业产值达101.2亿元,可比增幅5.7%,位列全省第一。鱼米之乡,蹚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的新路。

人工智能技术网 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等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1851688011@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首页 > 机器人 » 湖州渔业创新走上科学养殖之路 养鱼用上机器人 稻田有了新住客

感觉不错,很赞哦! ()
分享到: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